LOT:731

艺术家 :徐冰

品名:地书项目

材质:项目

签名:

创作年代:2003-2012年

尺寸:

估 价: 6,500,000-8,500,000RMB

成交价:7,475,000RMB

2012春季拍卖会-当代艺术(W12061)

出版:《地书:从点到点》,2012年。

展览:“地书:徐冰工作室” 德国斯图加特美术馆,2006年。
“从《天书》到《地书》— 徐冰的「书」系列作品回顾展”,美国斯宾塞美术館,2007年。
“地书——画语”徐冰个展,纽约现代艺术馆,2007年。
“徐冰 ——从天书到地书”,台湾诚品画廊展览,2012年。
“徐冰个展:地书”,沪申画廊,2012年。

获奖记录:

描述:《地书:从点到点》书、版权页、作者招贴画
《地书:从点到点》历史版本、书籍、手绘拼贴 
手绘《地书:从点到点》故事第二版 63张对页 
地书巴比塔 
地书撞车拼贴画
地书项目工作室还原 
地书动画片:小黑和兄弟浏览外滩 
地书编辑软件
地书对话软件
地书-画语装置 
地书版画 
地书概念店  

地书项目是艺术家徐冰自2003年起持续进行的一个艺术项目。这是徐冰继“天书”、“英文方块字”之后的又一个大规模的对语言可能性的试验之作。他从99年开始收集了一些以识图方式来设计的机场及航空公司的说明书,而在2003年起开始系统地收集、整理在世界各地被普遍使用的标识、图形、网络icon,并研究数学、化学、制图等各专业领域的交流符号,将其作词性、类别、表述可能性的整理、归类 ,找出人们对同类符号的共识之处。他试图创造出一种不分文化背景和教育程度,只要是被卷入当代生活方式的人都能读懂的“标识文字”。经过长达十年的项目进行过程后,地书项目已包括了出版书籍、版画、字库软件、动画、装置、场景再现、概念店等,以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及艺术形态来完成艺术家的“普天同文”的理想。

在早期的符号化装置《天书》(1987-1991)中,徐冰自己手工刻制了三千多看上去像是汉字,但实际却无法识读毫无意义的方块字;从1994年前后徐冰开始研究《新英文书法》,将英文变体为类似中国方块字,抽象化了书写语言,观者只有将书法中隐藏着的英文辨识出来才能理解这个方块字。而现今的《地书》则是徐冰对于语言研究的另一个高峰,将当今世界文化的变革与自己长期对于符号与意义的研究结合而成。在归档,整理与使用这一当代象形文字系统时,《地书》所涵盖的意义已经超出了“艺术”的范畴,而是成为对于当今文化重要转变的记录。

徐冰在谈到他历年的作品时说到:“我的艺术多与文字有关,这是从二十年前的一部叫《天书》的作品开始的。称它为“天书”,因为它是一本包括我自己在内,世上没有人能读懂的书。现在我又写了一本说什么语言的人都能读懂的书,我称它为《地书》。事实上,这两本书有共同之处 : 不管你讲什么语言,也不管你是否受过教育,它们平等地对待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天书》表达了我对现存文字的遗憾. 而这本《地书》,则表达了我一直在寻找的普天同文的理想。我知道这个理想有点太大了,但意义在于试着去做。”

自2006年起,徐冰地书项目获邀请展览于下列美术馆及画廊:

《地书:徐冰工作室》
展地:德国斯图加特美术馆(Kunstmuseum, Stuttgart)
展期的:2006年4月11日-2007年2月25日

从《天书》到《地书》— 徐冰的「书」系列作品回顾展
展地:美国斯宾塞美术館 (Spencer Museum of Art)
展期:2007年3月3日至4月29日

《“地书—画语”徐冰个展》
展地: 纽约现代艺术馆(MoMA), 纽约
展期:2007年6月27日至9月30日

《徐冰:从天书到地书》
展地:台湾 诚品画廊
展期:2012年2月11- 4月1日

《徐冰个展:地书》
展地:上海外滩三号 沪申画廊
展期:2012年4月21日 至5月29日

关于《地书》

徐冰     

《地书》是一本可读的小说,它是用我几年来搜集整理出的一套“标识语言”写成的。 读者不管是何种文化背景, 只要他是被卷入当代生活的人, 就可以读懂这本书。为配合这本书,我们还制作了“字库”软件。使用者将英文句子(目前还仅限于此,下一步是中文和其他主要文字)打入键盘, 电脑即刻转译成这种标识语言。这可起到《字典》的作用,将来也会有实用价值。

这项工作最早是从收集不同航空公司机上安全说明书开始的,在过去的十几年中, 我有很多的时间在机场和班机上度过. 机场的标识和各航空公司说明书的设计都以识图为主,用最低限的文字说清楚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 这点特别吸引我. 大约从99年到现在,我收集了有上百张这类说明书. 但当时并没有明确的收集目的. 2003年当我看到口香糖包装纸上的三个小图时(请将用过的胶状物扔在垃圾桶中), 我想: 只用标识既然可以表示一个简单的事情, 用它们就可以讲一个长篇的故事出来. 从那时起, 我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收集, 整理世界各地的标识,并开始研究数学, 化学, 物理, 制图, 乐图, 舞谱, 商标等专门领域的表达符号. 近年来,互联网迅速扩展, 电脑中Icon语言的大量出现, 使这个项目变得更加复杂和庞大. 但越是这样我越能感到这项工作的意义所在,对此我有以下一些想法:

早在1627年, 法国人Jean Douet在《致国王:为地球上所有人的全球文字建议》中就提出: “中文有可能成为国际语言的模式.”在这里, “模式”二字很重要, 它强调有可能成为国际语言的并非中文本身, 而是这种以象形为识别根据的模式. 四百年后的今天. 人类的传达方式正在向这位哲人所预示的方向演变. 人们感到,传统语言已不再是最适合的传达方式. 很多能量都集中在试图用图片和标识代替传统文字阅读的方式上. 即是人们常说的:人类进入“读图时代”。

绝大多数语言文字的雏形,都始于同语音生活的小范围人群 —一个部落或一个村庄.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 发展成为一个地区说一种语言. 再扩大到几个地区,以至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 这是过去几千年文字生长的过程. 当今的国际化趋势使世界在缩小, 形成了“地球村”的概念. 但这个“大村子”与文字初始期的村庄不同的是:“村民”们操着千百种不同的语音, 写着互不相通的怪异的符号, 却生活、工作在一起(从国际平台,信息共享的概念来讲). 显然,语言的不便与误解, 成了人类的大麻烦. 以种族为基本单位的现存语言(包括最强势的英语) 都显出滞后和不胜任的局限,现有文字面临着过去任何时代都未曾有过的挑战. 人类多少年来 “普天同文” 的愿望,在今天成为切实的需要. 这种局势要求一种能够适应全球化的新的传达方式的出现. 今天,Tower of Babel的含义才被真正激活.

任何文字的形成都依赖于两个系统, 或注音或象形. 全球语音不统一的现实和使用物品日益标准化的趋势, 加上图像复制和传送技术的便捷,使图片和象形符号作为可依靠的传达手段,在今天成为天然的(也是不得已的) 选择. 今天的“大村子” 似乎正在重复文字形成之初的历史,以象形的模式又一次开始.

让我们分析一下已有的现象:

人群间移动范围的扩大和穿梭速度的增加, 促使一种国际通用的图形标识系统的形成和使用. 标识的通行, 在多人种,高密度的地方—机场,被率先使用. 那些标识和机上安全说明书, 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共识” 读本. 机场成为地球村的缩影. 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套有效的, 超文字的图像指示系统.

全球化使跨国产品及消费生活日趋标准化,“复数性环境”和Copy文化的发展, 全球生活模式日渐相似的取向,使事物形象的可辩认性, 大大提高. 传媒的发达又强化着事物的符号性,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全球范围扫盲识“图”的作用。因此在当代生活中,以 “形象”做为识别和表达依据, 与过去相比,更容易被大众认同.

可以肯定地说: 在今天,任何想要推向世界的东西,都必须找到一种快捷有效的认知和传播方式来实现. 经济全球化对商业意图传达直接化的要求, 必然是使用超语言,跨地区,具有鲜明特征的公司或产品标识的方式. 如今,这类标识无处不在. 早期的国际化企业是用各地区语言介绍其产品的,而现在都在向无文字的方向发展. 过去“Coca-Cola” 在各国都有地方文字的译法,而三年前可口可乐公司决定:只用“Coca-Cola”字样作为一个图形,向世界推广。从此“Coca-Cola”成为不用翻译和解释的图象。

我们知道,个人电脑理念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将抽象的电脑数字指令, 改变为可视的Icon显示, 把专业语汇变为直观的形象语汇. 把“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要求降到最低点. 从而使所有人都能识别和操作。 人类工作方式的电脑化, 一方面促使生理大脑变得懒惰和退化,同时又为图文时代制造和提供了“易适应的”人群以及生理和技术环境. 这反映在新一代人对传统阅读的抵触和对直观图形着迷的取向中。

由于互联网的复盖,沟通和信息互换在速度和技术上的方便,反衬出语种之间交流的不便。为此,以识图和代码为主的Icon语言,网络语言,游戏语言被大量创造出来。这种语言的发展以裂变的速度繁殖生长,其范围已经不是过去的地理概念,我们没有太留意, 其实人类在每一个专门领域里, 一直使用领域内的 “国际语言”进行着交流。如化学, 数学符号, 设计, 制图的表示法, 乐谱, 舞谱的记录法等. 但 “日常生活”这个领域的国际通用语言, 却始终没有被找到. 199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公布了被最后确定的第一批(55个)“国际通用标志”。01至05年又分别公布了设计标识的规定(如:一个明确的标识应具备哪些图形因素),怎样使用标识(具体到箭头的使用)等, 这可以被看做是人类生活领域的国际通用语言的雏形。
人类超越文字障碍的理想和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 但只有在“地球村”形成的条件下才能出现真正的契机。上述诸多现象表明:一种以象形为基本模式, 超越现有文字的新的表述倾向,在这种共同愿望的驱使下日渐明确地显现出来。我意识到这种倾向和它在未来的可能。


搜集,整理那些已经被使用,具有共识基础和文字性质的图形时,我们有一个原则;不做任何主观的发明和编造, 因为合理的书写系统大多是约定俗成、再经过整理而形成的结果。我们视这套已经整理过的符号为一种“文字”,这是因为它不是被某个人发明,编造和规定的系统. 一般来说,主观的人为符号是个性的, 它缺少自然形成的逻辑和被普遍认可的基础,不支持作为一种书写系统所必备的易掌握, 具共性和可重复使用的性质(这也是卡通表述不能被视为文字表述的原因)。

在这套系统中,所有的 “字” 都有其来源和出处.“语法” 部分(包括回忆,想像,人称的表示,也包括形容词,语气词,介词等)同样是收集那些已被普遍认可和使用过的“表示法”。再对这些材料做大量的心理及视觉习惯上的分析和统计。它们是本来就存在的东西,我只是收集整理。

这套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超越现有知识结构和地域文化的。它不对位于任何已有的文本知识, 而直接对位于真实的生活逻辑和事物本身. 对它的识读能力不主要取决于读者的教育程度和书本知识的多少, 也不必借助传统的教育渠道而获得。而是取决于生活实践和阅历的多少,取决于介入当代生活的程度.不管是哪种文化背景,讲何种语言,只要具有当代生活经验,就可以读懂这本书. 文盲可以和知识人一样, 享受“什么是阅读”的快感.

另外,目前这套还很不成熟的电脑字库软件待完善后,可以将各种语言的书写者放到一个共有平台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其它文字的中转站, 不要小看这一点初级结果, 它有未来的潜力, 能够扩展出可实用的巨大空间。这套系统与其它语言的关系,就象普通话在中国与方言的关系一样; 说着不同音调, 写的却是一样的字. 这种关系是奇妙的,却是可行的. 因为它的使用并不抑制其它语言的存在。英文为什么最终不可能成为全球语言,其障碍就在于;它与别的语言形成相互抵削的关系(扩展的同时又在消解地方语言的活力). 语言学家认为: “国际化只能使用各种不同语言或图象方式”,在这一点上,不依赖于语音的象形系统具有特殊优势。

按理说,既然我在介绍这套“新的象形文字”,此文就应该用这种文字来书写。但现在我还不能做到,这是我的尴尬之处。不过,所有的文字都要经过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中大部分消亡了,只有少部份变异,发展成为今天的文字。 无疑,我所谈及的这套“文字”还在甲骨文的阶段(初级的象形阶段)。 但是,考察一种文字的潜力,不仅是看它目前所能表达的程度,而应该注意到它在未来的可能因素,以及它自身携带的文字基因的质量和繁殖的能力。

在我看来,艺术重要的不是它象不象艺术,而是能否提示一种新的看事情的角度。我的艺术多与文字有关,这是从二十年前的一部叫《天书》的作品开始的。称它为“天书”,因为它是一本包括我自己在内,世上没有人能读懂的书。现在我用这套“标识语言”,又写了一本说什么语言的人都能读懂的书。我称它为《地书》。事实上,这两本书有共同之处 : 不管你讲什么语言,也不管你是否受过教育,它们平等地对待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天书》表达了我对现存文字的遗憾. 而这本《地书》,则表达了我一直在寻找的普天同文的理想。我知道这个理想有点太大了,但意义在于试着去做。

二零零六年初,纽约



当代象形. 全球同步—阅读徐冰《地书》之后
熊宜敬

中国近代的著名文字学家唐兰(1901-1979),在他1940年代所著的《中国文字学》一书中写道:“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跟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因此认为“文字本于图画”,但唐兰也强调“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但图画却不一定能读”。也就是说,文字与图画在发展之初是十分接近的,但分属不同的范畴,图画是以艺术形象认识世界,原始文字则是通过图像来记事或传达讯息。

时隔一甲子,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用各类纯粹图画式的“标识语言”写了一本小说—“地书”,呼应了半世纪之前唐兰“文字本于图画”的描述,也揭开了在快餐文明时代人类所已经面对的“普天同文”趋势。

徐冰在2011年对《地书》创作重新修订的自述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早在1627年,法国人Jean Dount 在《致国王:为地球上所有人的全球文字建议》中就提出:“中文有可能成为国际语言的模式。”在这里,“模式”二字很重要,他强调有可能成为国际语言的并非中文本身,而是这种以象形为识别根据的模式。四百年后的今天,人类的传达方式正在这位向哲人所预示的方向演变。人们越来越感到:传统文字已不再是最能适应这个时代的传达方式,很多能量和智慧,开始集中在试图用图片和标识代替传统文字阅读的方式上;即是人们常说的:人类进入了“读图时代”。

二千年前的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阐明:“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说明中国文字的起始,是根据物体的外貌特征描绘,如日、月、山、水的图形描绘,都一眼即可识别出所代表的字义。于是这部重要的文字学术巨著,验证了自古至今人类沟通上“以图为识”的必然性。

一位二千年前的东汉大儒,一位十七世纪的西方哲人,一位20世纪的中国学者,一位21世纪的当代艺术家,他们不约而同的对人类的文字传达方式产生了一致性的思考联系,就是“读图”。前述所言“人类进入了读图时代”,事实上更可以解读为“人类回到了读图时代”,某种意义上,它是人类文明在高度进化下的“返璞归真”,数千年来的时光隧道,又让人类借由“读图”的共通语言产生了奇妙的牵系。

徐冰的《地书》,没有任何一个“文字”出现,却记录了一个人一天24小时所遇、所见、所想的故实;这一本“小说”,全是用世界各地当下生活中所通用的符号、图案作为“标识语言”,只需要生活在当下的任何人,不论识字与否,都能解读这些熟悉的图形,而后读出故事来,且在“读懂”的逻辑下,还可以发挥读者自己的解析能力对故事本身加以演绎。这件神奇的事,在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今天,对许多看过徐冰《地书》创作的展览或小说出版品的人们来说,确实带来了莫名的亢奋;这种情绪,仿佛是在高速步调的工作与生活压力中,获得了解压与宣泄。忽然觉得,中文、英文、法文、日文、德文…..这些数不清的各国语言和文字,转瞬间不再那么必须,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原来可以如此的轻松、有趣而没有负担。

事实如此,在这个“地球村”的时代,任何国度都已不再神秘,或无法神秘,建构出一种共同的“语言”也就成为必须,这个角色,似乎已不是任何国家的语言文字可以扮演,而徐冰《地书》创作中所带来的“标识语言”,就成了一个极具可能性的思考与发展方向。

阅读徐冰的《地书》,一种亲切的回忆油然而生,且不说幼儿时启蒙的看图识字,小学时的课表上,令小学生们又爱又怕的就是“看图说故事”,腼腆的孩子总是津津有味的听着讲台上活泼的同学对着图画编造着故事,却又怕被叫上台红着脸说不出话。徐冰,就像活泼的孩子,收集了那么多的“标识语言”,说了一整天的事儿;而阅读《地书》的读者,就沉浸在那一连串图形所讲述的生活趣味中了。

从1999年在世界各地机场收集不同航空公司的机上安全说明书开始,虽然没有明确的目的,但却被说明书以图识为主的说明方式所吸引。2003年,当徐冰在口香糖包装纸上看到的三个小图即明白的告知大众“请将用过的胶状物扔在垃圾桶中”时,不禁豁然开朗,这三个小图可以完整的陈述一句话、一件事,那更多的小图,理所当然的就可以说出长篇的故事。于是,徐冰展开了“标识语言”的扩大建构工程,透过各种管道收集、整理世界各地那些已被使用且具有共识基础和文字性质的图形标识,并开始研究数学、化学、物理、制图、乐图、舞谱、商标等专门领域的表达符号,加上计算机Icon语言的大量出现,使徐冰积累出惊人数量的“字库”,或者说是“图库”。

徐冰强调,在整理这些标识时,秉持“不做任何主观的发明和编造”的原则,“字库”系统中所有的“字”(或“图”),都有来源和出处,“语法”部分,包括回忆、想象、人称、形容词、语气词、介词等,也是收集已被普遍认可和使用过的“表示法”,而后,再对这些材料做大量的心理及视觉习惯分析和统计。

为了配合《地书》的出版,这套“字库”被制成了软件,使用者将中文或英文打入键盘,计算机屏幕就会自动转译成标识语言,这套软件,让不同语言的人们在进行交流时,会更容易沟通;即使语言不同,透过相同生活经验的图式符号,却能达到良性的互动。这又与秦朝统一中国后,面临春秋、战国以来各地语言文字分歧导致政令传达困难时,所采取的“书同文”变革一般,立场和目的虽有区别,但也颇有古今相通之意。

“识读能力取决于当代生活经验”,这是一个有趣的议题,只要拥有共同的生活经验,文盲也可以跟学者一样的阅读。这不禁想起了一个“相声”段子,大意大概是这样:一个江西乡下的妻子,想念着出远门的丈夫,趁着丈夫的朋友回乡,妻子就想请朋友捎个信儿给丈夫,但又不识字,不会写信,灵机一动,就拿了笔在白纸上先画出了两只鸽子、一只鸭子,又再画出两只鸽子、一只鸭子,然后再画上一头大象和一只脖子上砍着一把菜刀的鹅。画完后折好交给朋友带走,朋友将信交给那位丈夫时,丈夫竟眼眶红了起来,朋友好奇的问信里“画”的是什么?那位丈夫不好意思的说出画的意思是:“哥哥呀!哥哥呀!想煞我啦!”江西口音的“我”发的是“鹅”音,这一来,不识字也能写信,全是“图示”的功劳。这不是与徐冰的“地书”意含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

另外一种不分男女老幼、中西国籍的“视觉经验”实例,就更为普及化了,那就是被戏称为“中国国粹”的“麻将”。

确实,“麻将”牌中,包含了纯图形的筒子、条子、白板及八个花色,以及文字性的万字和东、西、南、北、中、发,但在所有会打麻将的人里,从文盲到博士都有,不分国籍、肤色都行,只要对桌上一张张的“标识语言”产生熟悉的视觉经验,都能打上两圈。

徐冰的《地书》所衍生的思考与模拟,竟然从艺术、学理乃至于常民生活都能一体适用,这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印证了现今人类文明确实在“地球村”的现实中必然会先走上“文字统一”之路,而这个“文字”的概念,也必然会被“图像”所取代。徐冰就如此表示:“人类最可信赖的沟通方式是视觉的,视觉有一种超文化的能力。因为是事实的直接呈现,其信息不像其它各类沟通体系那么容易被打折扣和变形。”

徐冰当然知道,《地书》标识语言的“字库”累积还只是起步阶段,但就像所有原始文字的发展一样,都是需要持续性扩展的,而当下这个科技极度发达的时代,各种全球通用的“标识语言”正不断的快速增加,也就是说,徐冰的《地书》中的字库,也会迅速的累积数量,而《地书》这件具有“社会前瞻性”的艺术创作,将会具备永远在发展中的多重可塑性。《地书》的故事将从现在的一天24小时,很快的进入一年365天,而后进入更多、更长的叙述空间。

“我知道我作品灵感的核心来源,源自于我们的文化传统,远古先人的智慧。我对图形符号的敏感,是由于我有象形文字的传统和读图的文化背景。”

徐冰的这段话极为发人深省,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都已没有完整的文字体系存在,唯独古中国文明数千年来至今,仍以“方块字”的独特之姿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在阅读徐冰《地书》之余,或许还可回首中国文字源流,再做一次时光隧道的视觉经验之旅。

本公司对本图录内所列明的的所有拍卖品(包括评级币、非评级币)的真伪及/或品质,均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竞买成功后不得以评级币、非评级币等拍卖品真伪及/或品质存在瑕疵为由拒绝付款。具体情形包括但不限于:

【评级币真伪不担保】本公司不具备对任何评级公司(包括美国、中国等国评级公司)的评级币外盒真伪进行鉴定的能力、竞买人应自行判断评级币外盒真伪。竞买成功后不得以金属币或其外盒真伪问题要求退货。包括但不限于更换金盾或重新送评时出现外盒被钻孔、被刻写"Bad Holder"等情形。

【非评级币真伪/品相不担保、评级币评级结果不担保】本公司并不熟悉评级公司的认定评级标准,对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是否准确以及非评级币(裸币)的真伪及品相描述本公司已聘请行业内公认专家、币商、评级公司作为顾问进行交叉鉴定评估,以求尽量做到去伪存真,但不可避免会存在疏漏。竞买人应自行判断评级币的真伪和评级结果是否准确、裸币真伪及品相,不可依赖本公司图录的图片及文字描述及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作为决定是否购买及竞买价格的决策依据。竞买成功后不得以真伪或品相问题要求退货。

【图录描述错误不担保】图录中对于评级币、非评级币等拍卖品的图片展示及文字描述仅供参考,与实物存在差异的,以实物现状为准。竞买人有义务于拍卖前亲自审看实物,如无条件亲来审看的,请慎重决定是否参与竞买。竞买成功后不得以实物与图录存在误差为由要求退货。

本公司提供现场预展方式供所有竞买人在拍卖前对评级币、非评级币等拍卖品进行实物审看,竞买人应亲自或委托代理人前来审看拍卖品原物,作为是否参与竞买及竞买价格的决策依据。

竞买人如对评级币的外盒真伪、外盒注明的评级结果,对非评级币的真伪及品相瑕疵等有疑义的,请慎重决定是否参与竞买。

竞买人如不能接受本公司瑕疵不担保声明的,请勿参加拍卖!!!!

本公司为拍卖活动组织者而非实际出售方,拍卖活动由多方参与形成最终成交价格,拍卖成交后撤销将会影响拍卖委托人、买受人及其他参与竞买人多方权益,竞买人拍得拍品后不得以看错、没注意等主观方面原因要求退货。

对于参加竞买,但成交之后拒绝付款的行为,本公司将依据拍卖法及相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敬请知悉!!

1、请在付清拍品款项之后及时联系工作人员发货。
2、实行货到付款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