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拍卖信息 / 2013秋季拍卖会 / 古币/机制币/金银锭

已结拍
古币/机制币/金银锭

预展地点:上海建国宾馆 委托出价结束时间: 拍卖开始时间:2013-12-22 09:45:00
LOT: 2002

战国中晚期魏国“共字圜钱”一枚,直径45mm,极美品,较少见,民国大家旧藏,当代古泉大家精藏,“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卷”原物。圜钱是战国中晚期的青铜铸币,是一种进步的铸币形式。最早的圜钱产生在政治经济制度较为先进的魏国。圜钱是由玉璧和古时的纺轮演化而来的。圜钱是沿用璧、环的专称来称其形体的。《尔雅·释器》:“好倍肉谓之瑗,肉倍孔位之璧,肉好若一谓之环。”“好”是指璧、环居中的穿孔,“肉”是指穿孔至廓之间的实体。环钱的穿孔也称好,自穿孔至廓之间的实体也称“肉”,可见圜钱与玉璧之间的关系是有联系的。圜钱目前发现的以安臧钱最早。还有一种是“济阴钱”,济阴是地名,在今山西省荣河县魏邑。济阴钱在圜钱中流通最久,变化最多。字体十分工整,瘦劲圆滑。济阴地处楚、齐、魏、赵、卫等国之间,商业非常发达,是东方经济的中枢。还有一种是“共屯赤金”,可分为:一、魏国所铸,个别为周铸;二、秦占领布钱地区城邑出现的地方性铸钱。魏国所铸钱币的共同特点是穿孔小,一般在0.7厘米左右,形体较大,一般不小于4厘米,无廓,背平素,无文,形制古拙,面文多铸有一个字,也有四字的,如垣(山西垣曲西,战国魏邑)、共(河南辉县,战国魏邑)、屯赤金(山西盐池东北,战国魏邑)等圜钱,都是魏国铸币,也是魏受到秦币影响而出现的新币。

LOT: 2023

战国“博山刀”一把。长138mm。极美品,稀见。方药雨旧藏。在清代中期嘉庆年间,博山地区香峪村曾首次出土一批刀币,其刀币正面有一“明”字,此“明”字细长,凸出钱面不到0.5毫米,背面的文字多变,一般有三至四字。由于这些文字奇特难释,故以前就以“博山刀”称之。博山地区在战国时期是齐国属地,这些出土“博山刀”的形状,与齐国所发行的货币“齐刀”形状有异,而形与燕明刀相似,于是对齐境所出该刀的国属问题、铸行时间、地点,钱币学界曾产生了不同看法;后经有关专家考证,其刀为战国时代的莒刀,莒为莒县,位于山东东南部。其背文有莒冶货、莒冶法化、莒冶齐化、齐化共金、齐化等多种,而齐化、法化等文字与“齐三字刀”相同。而“齐化共金”四字的背文刀币,这里其“金”字有货币的含意,这说明它们能与齐刀互相兑换,同样在齐国是可以流通使用的货币。其刀的正面字和“明刀”相同,而明刀主要铸行于燕国,是燕国的货币,那么此刀则在燕国等地流通也是不成问题了。近年来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在战国时从燕国乐毅伐齐的进军路线和博山刀的空间分布状态来分析,得出结论:博山刀应是燕军伐齐,“留循齐五年”之遗物,燕军一度占领齐地时,以应付军需之作,其应为燕铸之币。   其刀因铭文铸有齐地名、齐货名,面文曰“明”,又形如燕明刀,故后又称“齐明刀”。齐明刀毕竟是燕国之军占领他国领域之时所铸,铸量不大,而铸时又不长,故遗存至今也就稀少了。